公共訊(姚進忠)“編歌一曲聽我理,規陋習不可取,人情禮金不攀比,婚嫁酒席高價禮,攀比之心苦自己……”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以群眾喜聞樂見的侗戲演唱形式,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唱響文明新風。
“銀朝村邀請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正剛將侗歌侗戲與移風易俗內容融合改編成侗戲,給群眾演唱,讓文明新風樹起來。”銀朝村黨支部書記吳方儀說,這樣的宣傳效果很好。
“親朋好友皆記清,環境衛生重千斤;所有垃圾不亂甩,村村寨寨靚如新……”茅貢鎮額洞村組織8名群眾,通過侗戲宣傳和美城鄉建設。

黎平縣法治文藝進萬家
“村里大多數是老年人,聽不懂漢話,但大家喜歡唱侗歌、看侗戲,所以我們把政策改編成侗歌侗戲,既有趣又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也樂于參與。”額洞村黨支部書記吳傳奇說,額洞村以“藝”為媒,組建文藝宣傳隊、編制侗歌侗戲、錄制說唱系列“微視頻”,讓政策宣傳實起來、民族文化“活”起來。
走進黎平苗鄉侗寨,青山掩映、瓜果飄香、農家小院、村歌回蕩……茅貢鎮發揮非遺傳承人、少數民族干部的作用,打通創建宜居宜業宜游和美城鄉宣傳“最后一公里”。目前,全鎮建有12只文藝隊伍,60多名非遺傳承人參與其中,拍攝了10多部各類政策改編版侗歌侗戲。
“你們么敬酒,吃完飯后我還要開車走,酒后開車犯大忌,安全第一,交警檢查也為你我他,啤酒米酒我都不能喝,盛情款待以杯飲料待酒為謝意!”這是黎平縣龍額鎮侗族歌手、黎平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陸文自編自唱的《開車不喝酒》侗族琵琶歌。

龍額鎮法治文藝匯演
在法治教育普及中,龍額鎮登曬村以侗戲、多耶、河歌、琵琶歌等寓教于樂、寓法于趣的表演形式,讓法治文化豐富群眾生活,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為黔桂接邊群眾送去了“法治大餐”,促進省際接邊地區民族團,讓登曬村成為團結、文明、守法、平安、和諧的黔桂邊界村寨民主法治典范,唱響了黔桂邊界“和諧”曲。
龍形街道舉辦“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共建共享和美城鄉”主題文藝晚會,吸引近2000人觀看,搬遷群眾將黨的好政策編成侗歌,將和美城鄉建設編成侗戲,組織13個村(社區)干部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節目,號召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巖洞鎮編排侗戲、侗歌,融入法治元素,在各村開展法治文藝匯演10次,以“普法+文藝活動”模式普及法治教育。

龍形街道文藝匯演
5月29日晚,黎平縣法治文藝進萬家匯演活動拉開序幕,歌曲、戲曲、快板等17個節目,通過文藝匯演+法治競答相結合的方式,為群眾帶來了接地氣的法治文藝盛宴,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普法效果。
在法治教育普及行動中,黎平縣多部門聯動,組織舉辦法治文藝匯演活動7場次;各鄉鎮(街道)編排侗戲、侗歌、山歌、快板等,融入法治元素,在各村寨開展法治文藝巡演191場次,覆蓋189個村(社區),法治文藝匯演,讓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在黎平城鄉蔚然成風。
今年以來,黎平縣以和美城鄉建設為抓手,各級各部門匯集文藝屆能人,編輯編排侗戲、侗歌、踩堂歌、琵琶歌、快板等文藝作品節目,融入城鎮精致管理、鄉村環境整治、文明新風倡導、法治教育普及等元素,組織文藝宣傳隊深入村寨巡演宣傳,播放侗戲、侗歌等,讓和美城鄉建設入腦入心,為鄉村振興步伐推進賦能。
中國公共新聞網責任編輯:亓淦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