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訊(張均)“一張小板凳,一把棕扇,這是回憶里的夏天”。以前空調還不普及的時候,一手拿著小板凳,一手拿著棕扇,到了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鄰里鄉親聚在一起在院落里納涼拉家常,享受棕扇帶來的清涼,這是夏日最常見的畫面。
家住陜西漢陰縣雙乳鎮南窯村村委會旁邊的60歲老人王長娣,從84年嫁到南窯村就跟村民學習編棕扇,從事棕扇編織手藝近30年,編織棕扇是手工活,以前憑著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老小。但隨著電風扇、空調等智能電器的普及,棕扇前些年一度滯銷。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趨向綠色自然,傳統文化和淳樸工藝也重新引起了大家關注,這恰好給農村一些無人問津的手藝帶來了振興的機會,王奶奶的棕扇又迎來熱銷了,也通過棕扇編織實現了致富脫貧。

據悉,手編棕葉扇子是陜南地區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手編棕葉扇子取材于本地棕樹,有很豐富的材料資源,扇子有使用方便、成本較低、美觀大方、便于攜帶、經久耐用等優點,被當地老百姓世代流傳至今,雙乳鎮南窯村一直延續手工編織棕扇的傳統,每家每戶但凡家里有稍微年長的老人都會編織棕扇,棕扇在南窯村民心中不僅僅是消暑祛熱的清涼單品,更是每一個技藝人的匠心之品。
“制作一把棕扇很簡單,需要的器具有砍刀、剪刀、編織板、錐子、刮刀、錘子等小器具,但實際要經過很多的步驟,程序還是挺復雜的,按起頭、編芯、回頭、鎖邊、整理、編手柄等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起碼要花一小時才能完成。”73歲的村民鄒宗孝說道,編織棕扇是一門手工活,也是一門手藝活,要時刻貓著腰,雙腳踩在干棕葉上,手指翻飛,力度要掌握均勻,不然編出來就會參差不齊,還沒用勁兒就變形了,基本上都是乘農閑時節、茶余飯后才開始制作,一天大概能編5-6把。

作為當地的優秀制扇人,談到如何辨別棕扇好壞時,鄒宗孝身子骨挺了起來,津津樂道地介紹道,一把好的蒲扇要從粽葉挑選開始,市場上買的棕葉軟硬不一致,買回來必須要進行分類,哪些地方用硬葉子用軟葉子都是有講究的,編的時候經緯交錯,手腳并用,腳要踩實,手勁要均勻,手把的部門用的竹簽要高溫定型,編好后還要用石頭壓一壓,這樣編制出的扇子才能密實、均勻,摸起來有質感,扇形如桃,邊緣規整有序,快速拂過扇面也不刮手,一把好的棕扇如果不是人為原因損壞的話,能用十年以上。
一分價錢一分貨,在交談中,他繼續說道,編織棕扇從每年的三月份開始到入秋時候結束,也不用愁賣,專門有人上門收購,還有人提前打電話訂購,棕扇大小根據客戶需求來定,小的批發價13元/把,大的15元/把,每年大概能編三百來把,賣不完也沒關系,剩下的放置干燥的地方進行封存,來年還是完好無損,沒有任何發臭發霉的味道。利用閑暇之余編織棕扇,既可以打發時間,還能為家里增加經濟收入,維持日常開銷,同時編織棕葉扇動動手,動動眼,動動腦,還能防止老年癡呆癥,疏通心腦血管,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與此同時,他也表示深深的擔憂,現在年輕人都出去了,村里只剩下我們這些老人,這一門傳承的手藝是否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還需要地方上的政府重視。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傳承這門手藝,讓快要被遺忘的非遺產品重放光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的優質資源,旅游是傳播非遺的重要渠道。鎮黨委書記柳楊表示,手編棕葉扇子制作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進一步促進非遺手工制作產品發展,我們將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依托千畝荷塘廉潔教育文化基地,以“非遺+文創”為模式,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游,開展研學旅游活動,推動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同時我們也將積極與縣人社局對接,適時開展棕葉扇編織技能培訓班,提高棕扇產品工藝水平,以實際行動幫助更多群眾尤其是廣大婦女同胞們從事扇編產業,實現勤勞雙手增收致富的愿望,將手工編織棕扇這一非遺傳承技藝繼承好、發揚好。
中國公共新聞網責任編輯:亓淦玉 |